科技创新解决发展平衡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

2021-06-30 16:43:3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解决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在科技进步、产业转型、经济全球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这不仅表现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扩大,还表现在地区发展能力、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大。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群集聚、带动后发地区发展等方面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是促进区域空间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路径。因此,有效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战略部署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在破解区域发展结果不平衡中起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因此,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目标,需要借助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地区公共服务和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

首先,科技创新是实现区域内发展平衡的“监测器”。城市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人才的流动与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因此,通过数据网络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对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和空间布局进行监测分析,可以对地区发展趋势作出更加准确的预测,采取更加适宜的区域发展战略,并科学有效地对区域内公共服务和资源进行区域内的调配,以此提高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其次,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内资源要素使用效率的“调节器”。要有效解决区域发展结果的空间不平衡,不仅仅是区域之间基础设施资源的均衡,更需要深入探究区域之间的分工和人才资源分布,实现资源配置和发展效率上的多元均衡。要实现区域之间复杂化的多元均衡,则需要以数据网络、大数据等科技平台作为推进各地区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模式优化的新标杆。

最后,科技创新是改善区域发展质量的“加湿器”。要实现从根本上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人力资本缺乏、公共服务不足和质量较低的问题的目标,可以借力科技创新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享,利用信息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建立以城市—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使不同地区的居民可以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成果共享上的公平,即实现区域发展结果上的空间平衡。

科技创新在破解区域发展能力不平衡中起支撑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受地理位置、历史因素、城市治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资源要素和发展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要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发展能力上的空间平衡,就要从多方面齐入手。

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对不同地区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地区导向型政策。比如落后地区,则需要以技术为依托,通过大数据分析各个区域的潜力和不足,因地制宜给予相应政策的倾斜或资金、人员上的补充。以国土资源数据库、大数据智能数据分析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结合各个区域发展的特点,通过人工智能和云数据进行区域发展效果和潜力的模拟,可以对地区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的预判,并以此作为制定因地制宜化区域发展战略的依据,真正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推动区域发展的统筹布局。

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引导资源要素在各地区之间更合理地流动。要提升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就要打破要素在空间上的循环累积和规模集聚的局面,进而形成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通过大数据分析、遥感定位等新技术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成以技术为支撑构建与新发展阶段更加适配的区域政策工具体系,对于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均衡流动、形成区域内更加平衡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在破解区域发展机会不平衡中起调节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将科学技术融入城市治理,改善区域发展机会的空间不平衡,对于实现国家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成为解决地区发展机会空间不平衡的“方向标”。各个地区之间的先天资源禀赋各异,发展路径也大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机会在空间上不平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各个区域仍然具备自己独特的发展条件和潜力,只是囿于区域之间发展机会的空间不平衡,使得各项基础资源配置难以支撑其发展需求。因此,国家作为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根据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制定相关发展扶持政策,实现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有效流通和高效利用,为不同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那么这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制定协调区域间发展战略,构建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发达地区缓解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成为解决地区发展机会空间不平衡的“测速器”。要实现各地区发展机会的相对平等,则需要适时调整当前的各项分配指标,通过各项指标分布的平衡来引导其他要素资源在空间上更加均衡地流动,为相对落后地区增加发展机遇,加快其经济发展的步伐。然而要实现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相对平衡,单靠政府或市场的调节难以实现精准突破,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依靠新技术的测度进行评估,建立一体化的协调配置机制,精准“扶贫”相对落后地区,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各地区在发展结果、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上的空间不平衡。但是这三者的“平衡”并不是并行关系,而是有层级划分的,其中发展结果的空间平衡是“最高要求”,发展能力的空间平衡是“必要环节”,发展机会的空间平衡是“基本保障”,而实现发展结果平衡的关键在于区域之间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二者的平衡。因此,在实现我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平衡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性作用,以保持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平衡,最后实现地区发展结果的空间平衡。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但要实现发展结果的空间平衡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把推动区域之间实现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平衡作为我国目前实现区域发展平衡战略的首要目标,以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