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彰显时代特征 凸显产品本身的附加值

2021-06-29 14:47:4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其中,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工艺等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品牌运营专家认为,沙县小吃、螺蛳粉早已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小吃品类,将其制作工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对其纳入承载民族文化范畴的认可,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头顶“非遗”光环的各传统小吃品类,更须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入选“非遗”商家和消费者均乐见

王小英是福建人,但早已扎根北京20余年。如今让她能够一解思乡情结的,唯独舌尖上的记忆。“沙县小吃是我的最爱,从小吃到大,现在我的孩子也爱上了这一口。”王小英告诉记者,她在北京搬过三次家,巧得是,每搬新家附近总会有沙县小吃门店,且家家正宗,都是福建三明人经营的。

沙县小吃以其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而著称。而此次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入选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是由福建省三明市申报的。“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能够入选,作为福建人觉得很自豪,这也是对我家乡的认可。”说起日常的最爱,王小英跟记者如数家珍,“炸米冻、扁肉、豆腐丸、拌面、烧麦应有尽有。”她还告诉记者,正宗的吃法就是要吃遍爽、香、脆、辣、嫩、咸、鲜、甜、绵,即俗称“沙县九味”。

据王小英家附近一家沙县小吃店负责人陈女士告诉记者,沙县小吃的制作工艺种类融汇了中餐传统的所有制作手法,种类更是多达百余种。“蒸、煮、炸、烤、腌都涉及,原材料更丰富,米、面、肉、菜、各类豆制品都可用。”陈女士说,多种类制作手法保证了小吃快速、方便的特点,也能方面食客随时吃到新鲜美味。

而对于入选“非遗”,陈女士虽然知道是好事,但还不太清楚真正的意义。“我是觉得做得好吃,吃的人就多。”也许,这份朴实的回答正是众多入选“非遗”的传统小吃制作工艺传承者的真实想法。

孙正剑,广西柳州人,早年有着在北京学习工商管理的经验,让他对品牌营销有着不小热情。如今,趁着螺蛳粉大热的东风,他正筹划着善用家乡制作螺蛳粉的工艺,回老家建立自己的螺蛳粉品牌。他告诉记者:“前期的筹划工作和工厂选址已经成熟,只剩下最后的资金到位进行实质性生产。”但如今让他发愁的是,品牌的推广或许会遇到不小难度。

“螺蛳粉是柳州当地的吃食,家家户户都会做,产品在当地显然不太可能打开销路。”孙正剑觉得,他的产品应该主要定位在大城市以及海外市场。他也希望,借助入选“非遗”的东风,能让自己即将投产的产品在将来闯出一片天地。

“非遗”传承文化更彰显时代特征

“沙县小吃、螺蛳粉等制作工艺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意味着这些特色食品作为日常融入百姓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日后将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品牌包装与策划运营方案职业经理人、品牌推广方案企划师刘芳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传承不同时期文化生活的有形载体之一,目的就是让传承做到有序和受保护,同时其本身也是对时代特征的有力标记。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只要制作工艺在,就能确保入选名单的所有内容得以复制。”刘芳芳说,这一点本身与品牌价值传递的产品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和产品必须由品牌助力,才能凸显产品本身的附加值,从而落实到价格之上。

当然,入选“非遗”本身并不意味着各小吃品牌类会搭车涨价,但“非遗”的光环注定将为入选名单的小吃品类带来品牌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为这些小吃品类带来广告效应,从而强化品牌辨识度。”刘芳芳建议,所有入选此次“非遗”的小吃制作工艺,其本身作为有形载体,早就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现在需要重点发力的是,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抓住符合新时代特征尤其是消费特征的机遇,从形象、品质、服务等多方面提升品牌价值,真正让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