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月11日终于亮相。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总量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数据表明,我国出生增长率在放缓,老龄化在加速,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给我国社会经济直接带来的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和社会养老压力的加大。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针对最新人口变化趋势和特点,下一步生育和养老政策要加以调整,一方面要适度鼓励生育,另一方面要延迟退休年龄,加大对银发产业和银色经济的投入,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人口结构性变化明显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表示,从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增速在放缓、总量在增加,预计2027年人口达到峰值。同时,也呈现出结构性变化,16-60岁劳动人口规模减少了4000多万,未来10年可能减少得更多。
徐洪才表示,这种结构性变化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虽然劳动力人口总量在减少、出生率在下滑,但接受教育的人口在上升,这些结构性变化的趋势需要给予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优化生育政策、增加生育政策的科学性。在这个大方向下,人口增长数据符合之前的预测——人口总的大趋势是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每年在进一步降低。
冯文猛认为,生育率保持适度水平,有利于人口结构均衡发展。国际上总和生育率的人口更替水平为2.1,保持这样的水平,人口结构才能趋向均衡状态。此次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口总和生育率是1.3,与人口更替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
“生育率的降低,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息息相关。比如,养育成本高,职场、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不利于育儿的障碍等因素,对人们的生育行为形成了客观上的制约。”冯文猛分析说。同时,他还强调,人口老龄化加快也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在加大我国养老压力的同时,也对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挑战。
“总而言之,此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调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徐洪才表示,下一步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政策调整,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的因素要挖掘它的潜力,消极的因素要用相应政策措施来予以对冲,趋利避害。”
需适度鼓励生育、延迟退休
针对人口增长速度缓慢、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减少等变化,冯文猛认为,下一步要作出两个调整。
一是在生育政策方面,考虑出台适度鼓励生育的政策。同时,对育儿的设施和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增加社会对生育的包容性,让人们能放心生育,让社会达到适度的生育水平。二是在面对快速老龄化方面,要做好长期和全面的准备,以质量为核心,从人口质量上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抚养能力。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需求,这也是新的经济需求和增长点。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让有能力的老年人能更好地发挥余热,让他们成为社会新的发展动力源泉。此外,还要考虑社会治理模式的建设,例如建立一些老年社区、老年超市等。
徐洪才也建议,一要鼓励年轻人生孩子,国家要拿出行动,重视起来。二要延迟退休年龄,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三要让高素质人才发挥创新作用。人才红利也需要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要让老年人活得有质量、有尊严,发挥他们的余热。同时,要给年轻人成长平台,让他们脱颖而出,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
他还建议,银发经济要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产业等相关的服务和政策要配套出台,完善社区的文化和体育设施,特别是县以下的地区,公共服务要加大投入。同时,全国推行一张养老卡,整合现有各种零碎的平台,让老年人一卡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