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椒进行产业再造

2021-04-08 09:14:05 来源:科技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3月的重庆春雨绵绵,在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的辣椒育苗大棚里,刘吉振正指导着农户加工辣椒育苗。

刘吉振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他来不及在家多住两天,就赶着回渔沙村。

从2017年9月前往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刘吉振带领当地村民发展扶贫产业,用科技之花孕育出致富硕果。

告别“三大坨” 山里种起小辣椒

红池坝镇距离巫溪县城120多公里,曾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渔沙村坐落在红池坝镇的大山深处,村上大多为梯田,没有主导产业。过去,普遍以种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为生,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

红池坝镇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刘吉振被派驻渔沙村任第一书记。

发展什么产业帮助当地脱贫?刘吉振与驻村工作队经过4个月的科学考察论证,根据渔沙村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制定“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产业发展思路,决定选择辣椒作为渔沙村的主导产业。

刘吉振特别选择了“艳椒425”和“艳椒465”等辣椒品种作为种植对象,这是市农业科学院钻研10余年培育出的辣椒品种,具有耐贫瘠、抗病性强、耐热性高、产量高等特点,也是重庆人爱吃的朝天椒品种。

不过渔沙村还没有种植辣椒的先例。村子离县城这么远,种了辣椒怎么会有人来收?提起种辣椒,村民都担心卖不出去,迟迟不敢付诸行动。

面对村民的犹豫,刘吉振领头建起了70亩的扶贫示范基地,将辣椒的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带到村里,并对村民们开展技术培训,发展特色种植业,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并发展产业带头人。

有了专业技术的支撑,渔沙村的辣椒果实又大又饱满,果长9—10厘米,单株挂果180余个,亩产3000斤以上,每亩收入可达到4000元以上。

“我们什么都不懂,是刘书记手把手教我怎么培育辣椒苗。”李九员是产业带头人之一,她说,如今自己的大棚有10余亩,去年收入3万多元。

同时,渔沙村建起了全镇辣椒集中育苗基地和辣椒加工厂,按照下游企业要求订单式生产,加工型辣椒种植成功为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2020年全镇发展辣椒1500亩,渔沙村的产业示范基地已扩大到200余亩,全村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现在,扶贫示范基地已经变成了农民田间学校,带动全村发展加工型辣椒500余亩,帮助群众增收150余万元。

培育本土人才 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红池坝镇紧临国家4A级景区红池坝,对此当地提出“农旅融合、旅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产业再造。

除辣椒种植产业外,刘吉振和市农科院专家为当地规划并发展了茶叶、脆李、中蜂、中药材、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并通过合理布局,将山区“高中低”立体气候转化成了特色产业上市“早中晚”的市场优势,现在村里还种植胭脂脆桃1000亩、花椒500亩、中药材300亩,养殖肉牛280头、山羊620只、中蜂1088群。

如何让新品种、新技术在村里扎下根,刘吉振发展起了产业带头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本地培养人才。村民李志贤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志贤过去在村里帮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是当地有名的“总管”,但他其实是个贫困户,因为本人股骨头坏死,加上两个女儿读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跟着刘吉振学技术后,他带头种了3亩辣椒、1亩生姜,还在辣椒地里套种了2亩西瓜,一年下来仅种地的收入就达到1.4万元。周围的村民见他地种得好,都上门来学,李总管就此变成了“李专家”。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按照科学方式搞种养业,大山深处的“巴掌田”也能种出“金疙瘩”,人才“扎根”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现在,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5559元增长到2020年12590元。刘吉振说,现在渔沙村还要依靠农旅融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