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最美底色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2021-01-13 16:01:27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新年伊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送出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38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被视作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标志性、历史性突破。随着北京大气环境的稳步改善,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也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

“十三五”这5年,堪称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5年。这种显而易见的改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是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一微克一微克拼出来的。

事实上,北京大气环境改善,只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一个典型案例。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攻坚克难,七大标志性战役同时实施。如今,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初显,可谓有计划、有重点、有实招、有成效。

在重中之重的蓝天保卫战中,《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得到全面落实;保好水、治差水的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不管是生态环境部的监测数据,还是每个人的个体感受,都佐证着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随着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有关法规标准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再加上科技赋能提质增效,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固然令人欣喜,生态环境改善这项长期系统性工程依然任重道远。正如北京2020年的PM2.5年均浓度虽首次缩减至38微克/立方米,但“人努力,天帮忙”的前提没有变,与国家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也仍有一步之遥。在无煤化、治扬尘、控机动车之后,留下的都是更难啃的“硬骨头”。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已在脚下。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仍需要继续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地坚持下去,才能开启“新征程”,收获新成功,真正擦亮生态环境最美的绿色底色。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