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都会解读成交量,但究竟如何妥适解读成交量演变?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分析模式可以清楚讲解。成交量分析绝对不是固定大金额天量高峰值问题,从来就没有一定规律模式可以演算、测算、估算天量,当然也无法判断低谷值的地量。没有人可以事前准确说出究竟多少量是大量?天量?究竟多少的量是底量?地量?
不同时期的参与者会有不同的习惯与不同操作方式,同时也有各种不同的炒作题材,更有各种不同时期增加的上市公司,从来就没有两次一模一样的走势行情,当然也不可能会有简单重复的行情走势。每一次行情都是个别独立的走势演绎,只有走出来后才知道真实状况,没有结果之前的任何解读都是个人的猜想。
但有一种分析方式是始终不变的,即均量线及均线的趋势解读分析是永远不变,差别在于不同时间周期的趋势运行规律特征模式的不同解读,解读方法是固定的,差在于解读的优劣势不同,还有针对性的差异。另外涨跌演变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成交量的增减,及价格的涨跌,这是历久不衰的分析模式,最大的关键在于操作的心理因素与变化,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永远不变。
缩量下跌究竟是诱空?还是诱多?无法简单解释或强调是诱多或诱空,要看在那个阶段中的缩量。初期缩量是对涨势的修复调整,中段的缩量可以解读为市场资金存在观望,到了中段的后期可以因为缩量而下跌,或是缩量涨不了。
到了缩量的后期,尤其是横向跨距超过40天后,从量的“压缩比率”到“时间跨距”,再到“横向对比”,这三个状况可以作为比较基础,例如近期的上证指数,一个35万亿元流通市值的市场,成交金额较一个仅有6.66万亿元流通市值的创业板市场还少,这绝对不是常态,除了说明沪市流动性不足之外,也说明创业板市场的投机性。资金过度集中在创业板市场使到主板市场始终无法有效的伸展,这就是最大的偏差。
比较9月30日休假之前的那一段缩量,降低到今年5月29日的低位水平量,成交手数更降低到去年12月13日起涨前的低位水平,意谓只剩下场内存量资金苟延残喘,没有场外增量资金进场,根本无法撬动盘势走高。但一而再的缩量,压缩量,降低到只有10日均额量高峰值6983亿元的38.67%,20日均额量降低到高峰值5949亿元的43.58%。可以清楚看到目前这个阶段就是典型明显压缩到低位水平。
不能只看成交金额,因为价格的下移后,同样的成交手数使用的成交额降低,在换手率降低的同时,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撬动,所以成交手数压缩到低位周期后就是最好的“筹码有效锁控与沉淀”,只有【麦氏理论】量潮解读采取规律化的模式,是放诸所有指数及股票皆可使用的分析模式,是“同理可证、同理可用”,才可以称得上理论。
缩量与增量不是概念,不能目视、目测,必须采取比较方式推导论述演绎。多数讲解中习惯采用单一根日成交量讲解大小量,实际上单一根“柱量”不一定俱有绝对的代表性,必须采取时间周期横跨形成的均量线趋势比较,才可以更清晰完整的看到量潮的演绎规律与方向。
绝对不是一根量就看到后面的涨跌演变,不可能一根量就决定日后再涨或再跌,更不可能一根大小量对比日K线的黑或红就认定主力出货,还是进货。究竟您的交易对手是谁?交易过程中都看不到对手,有怎么可能知道主力在那里?怎可能动不动就“主力如何又如何呢”?
因为散户习惯这样的说明,以为这样分析才叫市场分析,殊不知这个讲法都是偷盗概念,而且是便宜行事,只要将所有涨跌推给“主力”,可以不管真实变动的状况,也不必有理有据讲解其中的变数,所以千万别再谈“主力”。
成交量的解读在于成交手数,并非成交金额,所谓成交手数指的就是筹码。资金的投入会因为股价的上涨而扩增,但筹码会维持基本的数量不会差异太大,这是最大的关键因素。依据这个解读才可以更贴近市场的真实状况,可以更清晰看到市场的演变。
周五早盘由保险及银行板块领军对抗下跌的盘势,最后也功亏一篑,多方抵挡不住后来卖压的释放而压低作收,上证指数下跌34.50点,跌幅1.04%,收盘3278点,距离10月9日收盘3272点已经不远。
指数直接跌破80及20日均线3304及3293点后,周K线一根1.75%的跌幅,准备回补10月9日缺口3272点,也应该要回补9月30日缺口3218点。因为缩量下跌,可以是带大量下跌,形成一根巨量长黑掼压换手,或急速下杀缩量没有杀跌盘,然后再压低破位出现破底穿头反击拔高。这是缩量到低位水平常常会发生的状况,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