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 市场上的钱就越来越多

2020-10-28 16:08:07 来源:次维空间

打印 放大 缩小

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从小一起长大的两个伙伴,都很努力,长大了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背后原因何在?

一、认识金钱

金钱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尊严和面子,为了钱,有些人可以不要亲情、友情。

金钱如此重要,你懂金钱吗?

为什么你的银行账户变多了,但并没有富起来?

因为纸币是能够持续不断印刷的,纸币的购买力也是不断持续缩水的。

10年前,你的100元人民币能够购买什么?现今又能购买什么?

纸币的不断印刷,市场上的钱就越来越多,手中的存款,就慢慢的被稀释转移出去了,转移给了谁?

这个钱不断贬值的过程,就叫通货膨胀。

因为通货膨胀,所以只喜欢存钱的人,就会越来越穷,相当于有一个金钱漏斗,如果不能及时堵住,钱就在不断流失,你注意到了吗?

贬值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

假设,央行多印了1万亿,金融市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多出来的这笔钱,首先会进入商业银行系统,商业银行会把这笔钱借贷出去或者借给其他金融机构,流入实体产业与金融市场,这些增发的钱,从中心慢慢向外扩散,最终涌向各行各业。

新的1万亿会按次序在市场中发生作用,随着多发出去的钱,会稀释每一块钱的购买力,但这个过程不一定是公平的。

最终,这笔钱停留在哪里,哪里就会上涨。这笔钱的大部分终究还是会停留在资本金融市场,也只有资本金融市场才可以储存无限量的金钱,如楼市和股市。而作为一般的消费品,比如食物,他们不可能储存越来越多的金钱,否则只能是价格飞涨。实际上,粮食价格10几年来价格变动幅度很小。

因为消费品与资产是有区别的,消费品受供给与需求的影响,价格是受到限制的。比如,人们不会购买太多的食物,因每个人的消费量是有限的,当社会上食物太多时,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资产不一定非受供给与需求的影响,某个时期甚至还可以突破限制,比如可以购买一套房,两套房,三套,十套,或者更多,他们并不都是用来住的。

又如郁金香事件,17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当时量少价高,被上层阶级视为财富与荣耀的象征,投机商看中其中的商机,开始囤积郁金香球茎,并推动价格上涨。1635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全民运动,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最疯狂时,一株曾高达6700荷兰盾,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资产即可以使用产生实际价值,也可以用来升值。

以下用实际数据说明他们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GDP增长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和财富的增长速度。

从图中可以看到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增长率大约在10%左右。

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反映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也可以代表货币总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平均发行速度是大于10%的,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

综合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从1979到2019年,30年间,货币总量/经济总量由25%上升到200%,也就是同一样东西可以吸纳更多的货币,简单来说,平均价格上涨了8倍。

那么,什么东西上涨的更少?什么东西上涨的更多?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什么?

现在世界各国一般使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反映通货膨涨率。

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

从图表可以看出,总体上来看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是较小的一般都在3%以下。

而从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可以看出,房价的平均涨幅是远远超过3%的。

也就是说,消费品价格(CPI)上涨的更少,而货币总量/经济总量比值在加大,资产价格必然需要上涨的更多,要不然用什么吸纳过多的金钱?

实际上30年来货币贬值的速度远远超过了8倍,因为货币总量/经济总量,其中经济总量也包含了更快上涨的资产。

富人为什么会更富?

因为富人都有自己的资产,甚至不惜欠下大量银行贷款(现金),也需要拥有资产,资产可以升值或者能够不断产生收益,而现金在不断贬值。

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是怎样应对的?印刷更多的钱,以美国为首,全球开启了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发行更多的钱,也包括中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之后中国房价也迎来一波大涨。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美国经济,美国股市大跌,4次熔断,见证了历史时刻,之后又是怎样应对?印刷更多的钱,开启无限量化宽松,目前美国股市成功实现V型反转,回归股价高点。

钱在不断贬值,请认识并善待自己手中的金钱。

二、如何致富?

1.资源的积累

整个市场,可以分为资源的提供者、资源的调配者、投资者

资源的提供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和时间用来换取金钱,至于赚多少,取决于培养难度与不可替代性。

刚开始,外卖骑手的薪资还是不错的,每月收入可以达到1万多,不过最近几年下降了,因为骑电动车和操作手机并不难,收入较多,其他收入较低者就会进入这个行业,薪资自然就会回归到均衡合理水平,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实际上赚的都是辛苦钱。

资源提供者的收入注定是有限制的,也就是具有职业瓶颈,想要突破限制,首要做的就是积累资源或者说金钱。

资源的积累,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劳动去积累的,有了资源,才能有更大的其他选择空间,成为资源的调配者,整合资源获取高额报酬,也就各种老板,企业主,个体户。

2.创业

要致富,先创业,锐变成资源的调配者,但创业是非常复杂的。

普通人的创业,工作不想干了, 想换个活法,这种创业就是把钱送给装修、水电、还有店铺房东,这不是创业,这是做慈善。

创业如果就是找个好位置的店铺,再雇几个人干活,然后躺在家里数钱,这是做梦,不仅钱没挣到,还会欠下一屁股债。

怎么创业成功率才高呢?

首先需要在一个行业深扎下去,发现需求,找到自己的竞争力,核心是需要在这个行业懂得比大部分人都多。

可以评估一下:这个市场的需求是一个真实的需求吗?如果是,那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能不能避免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循环,自己能够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服务吗?或者自己的成本可以降到更低,用低价来开拓市场吗?

创业初期,最好自己能养活自己的团队,不是员工养老板,而是老板养员工,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才是创业,活下来了,如果企业成长了,之后才是员工养老板。

三、普通人应该如何做?

理想的模式是这样的,学习知识拥有独特的能力,成为优质的资源提供者换取更多的报酬,用来积累资源,再锐变为资源的调配者,最后成长为投资者。

拥有独特的能力是需要勤奋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再锐变为资源的调配者就更难了。

至于投资者,投资并不仅仅是简单投资一个项目,或者买入一只股票,而是需要具备独特的判断、鉴别、洞察力,评估风险与收益,做出合理的、具有胜算的决策,而这是需要一步步缓慢累积成长而来。

至于普通人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必须堵住通货膨胀的金钱漏斗,不能只会是穷人。

怎样堵住漏斗,就是把钱用出去赚取收益,跑赢通货膨胀,而存银行,放支付宝,银行理财,债券等,安全是安全,就是他们的收益较低,明显是做不到的。

这时就需要即兼顾安全性也兼顾收益性。

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房子与股票。

房子会一直涨吗?股票具有很大的风险,如何确保安全?

兼顾二者,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好的就是买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Index Fund),顾名思义就是以特定指数(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日经225指数等)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并不是中国的股市不涨,而是中国的股市中垃圾股票太多,无法把他们剔除出去,让更多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进来,给他们融资,给与资金支持,优胜劣汰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真正的有潜力的赚钱的上市公司,股价也是飞速上涨的。

当关闭了财富漏斗之后,才能积累,有了积累,才能积少成多,利用积累的资源转化为资产,让资产产生收益或者升值,之后传给后代,家族兴旺。

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是跟他们的父母处在同一个阶层。

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为什么?

穷人的思维方式,努力工作换取收入,使用收入购买财产或者进行消费,享受生活,钱流入别人的口袋,持续工作直至退休,而无法积累资源。或者,努力工作换取收入,省吃俭用,存入银行,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贬值。

资产与财产是不一样的,资产可以升值或者产生收益,而财产并不能,甚至更多的是在不断贬值。

比如最新上市的电子产品、最新款式的衣服,他们是财产,如果可以把他们出租出去或者转卖出更高的价格,也可以变为资产,房子、车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些人追求时尚或者炫耀,购买名车,名表等,表面来看是财产,深究起来其实是负债。

富人的思维方式,努力工作换取收入,勤俭节约,积累资源,利用已积累的资源进行投资转变为资产,让资产产生收益,钱生钱,获取被动收入,此时可以选择为自己工作或者退休享受生活,最后留下一笔财富给后代。

最后总结为:积累资源+能力培养

积累资源,只有一个办法: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

能力培养,重视教育,从小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累积的,厚积薄发,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即需要知识,也需要实践,知行合一。

现今是资本的时代,2020年10月,根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最新数据,美国最富50人的财富几乎相当于底层50%家庭的总和。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2020年他的财富增长了64%,达到1885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视频会议软件巨头Zoom的创始人兼CEO袁征,他的财富今年增长了近七倍,达到242亿美元。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