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既是宏观层面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观层面行业升级创新突破的主攻任务,更是微观层面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关键目标。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尤其需要在理论、历史、全局、国际、实践五个方面视野的互动融合中,不断展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壮丽图景。
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野
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发展、丰富与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指引着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前进方向。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初级阶段最大国情的实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着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多层次、多样性的现实,同样是新时代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客观条件。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脱离初级阶段国情的最大实际,更不能偏离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既不能好高骛远舍本逐末,也不能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二是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标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刻指明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评判标准,即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既是检验的客观标尺,也是着力的行动方向。只有始终贯彻落实这几项标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之中。三是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的基本原则。既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也要大力推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更要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交叉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割裂对立。四是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思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也指明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方法路径。既要不断培育和增强国有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还要发挥和提升非国有经济的支撑促进作用。这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民共进国民互促,共同形成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磅礴动力。要通过分配制度、体制、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充分激发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服务中,加大优化调整的力度。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不断推动国有经济质效齐升。
遵循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历史视野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新的起点实现行稳致远,仍然需要秉持传承过往积累的基本经验与有效做法。遵循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历史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坚持系统整体的思维导向。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对象是国有经济整体,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产业。一方面,国有经济要牢牢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筑牢夯实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从全国来看,某一区域或某一产业,国有经济的分布与结构应当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布局结构更加契合发展要求和各地实际。二是把握国有经济的两个属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需要继续把握好国有经济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方面,要彰显国有经济的自然属性、一般属性。无论是发挥国有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还是集中到关键领域核心环节,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参与竞争,都需要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另一方面,要彰显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特殊属性。国有经济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必须要以提供公共产品、追求社会价值、保障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要为己任。如果只强调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国有经济就脱离了质的规定;如果只强调社会属性而忽视自然属性,国有经济就缺少了有力支撑。三是运用对立统一的改革方法。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始终着眼于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国有经济分布范围依然过宽,在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行业95个大类中也基本都有分布。国有经济根据管理权限在部门或地区间分布,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状态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经营性国有资产也未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尽管各地方、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现实基础、经济环境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产业结构趋同度高,分工协作对接不充分,特色特点还不够鲜明。国有经济主动适应科技进步要求,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但自主性、创新性、可控性、价值性等方面仍有诸多难点堵点亟待逐一破解。
贯穿提升国民经济质量的全局视野
国有经济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大局观、全局观,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中承担应有的职责与使命。贯穿提升国民经济质量的全局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从世界范围看,国有经济比重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国有经济分布范围会不断收缩、企业数量大大减少。但无论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发展阶段有何不同,均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着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经济运行整体态势以及重要稀缺资源,并且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据支配地位,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依靠力量。二是发挥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规模与总量上,还要更多体现在质量与效益上。要对其他所有制经济起到引领引导、示范影响和带动发展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助力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三是国有经济分布范围的集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水平,国有经济应当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在行业的分布中,要继续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与范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在区域的分布中,要紧密契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推动生产力得到充分、均衡发展。在产业内部的分布中,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核心领域、高端链条、增值环节,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在市场主体的分布中,要注重减少重复、低端、盲目建设,避免过度、无序、恶性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经济竞争力。四是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兼顾。进入与退出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主动地从低端、落后以及与新发展理念不相符的产业中退出来;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向高端、前沿以及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领域迈进。退出环节要重视职工安置、社保对接、和谐稳定等问题;进入环节要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深刻认识到优化调整具有动态性、阶段性等特点,需要根据我国市场化水平、产业成熟程度、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预见性地、动态地加以调整、变革与完善,切实做到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体现应对全球格局变迁的国际视野
国际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这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必须要面对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体现应对全球格局变迁的国际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正视世界经济演进的变局。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识别风险、管控危机、把握机遇是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宝贵经验。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加速调整与国际格局重塑态势仍然是大概率事件,这构成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外部因素,也是限制条件与约束变量,任何时候都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危与机的互变规律、质与量的互动定理,既要看到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抬头,更要看到全球化滚滚向前、不可逆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运行短期面临的风险因素,更要看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显著成就,更要看到面向国际舞台仍然存在的弱项与短板。二是占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高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把握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主题,紧紧抓住全球工业革命浪潮、欧美国家去工业化和产业全球转移等历史机遇,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与制造业大国,并不断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技术强国和品牌强国迈进。在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攀升等不利局面,必须要盯住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咬住世界领先水平不放,加大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投入力度,改善自身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提升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话语权、主导权、中国标准,形成独占优势、领先优势或差异优势。三是畅通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要统筹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保障经济安全,拓展增长空间,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使国际循环面临威胁和挑战,各国都在重新思考并调整本国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在一个更加充满不稳定、不确定、不固定状态下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尤其需要激流勇进不断向前。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空间,打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壁垒与障碍,完善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服务等各环节的国内循环。要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稳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发展多边关系,打通要素流动、合作共赢、能力互补的国际循环,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新方式新路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立足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的实践视野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躬行实践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五力”循序渐进展开。立足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的实践视野,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要做到:一是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竞争力是整体要求与综合体现,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应当具有的基本状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着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支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国有经济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履行职责使命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增强国有经济的创新力。创新力是时代要求与核心要素,是国有经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要提高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与保障能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应有研究,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革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要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高端装备制造等工业基础能力,加快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工业互联网、5G移动通信网络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与自主可控。要面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加快供需对接,推动产业化、场景化、生态化应用。三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控制力是特性要求与功能定位,是国有经济应当独具的、必须坚持的方向与目标。控制与所有相对应,所有不一定控制,控制不一定所有。增强控制力,国有经济不应仅关注到产值、规模、总量等方面,更要关注到质量、水平与效率;既要着眼于国有经济整体,还要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既要关注国有经济当前的、静态的控制力,还要注意国有经济长期的、动态的控制力,做到与时俱进,走在前做表率。四是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影响力是社会要求与发展根基,国有经济要深深扎根于国民经济,并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现自身价值。要集聚、配置与统筹各方资源能力,使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保障作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就业、脱贫攻坚、引领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秩序、履行社会责任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担当有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重大、正向影响。五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抗风险能力是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支撑保障。国有经济要不断培育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能力、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以及在极限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的能力。能够在各种危机和挑战中站得稳、冲得上、顶得住,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最稳固的有力保障。而广大国有企业也要做好各类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对断链风险、金融风险、债务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等有效应对。
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时代答卷中,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视野,遵循国有经济优化调整的历史视野,贯穿提升国民经济质量的全局视野,体现应对全球格局变迁的国际视野,立足增强国有经济五力的实践视野,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奇迹。